• 您当前的位置:
  • 足球亚盘怎么看 |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宋志平:让我们一起走出“丛林”

    去年,以大企业带头推动的水泥行业限产稳价助推行业利润一举创出历史最高,让人们看到了行业健康发展的曙光。而进入2012年,恶性竞争又起,一季度行业利润下滑60%,水泥价格萎靡不振。水泥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刺激、跌宕,让人充满猜想。当下的水泥行业究竟要向何处去,有人想问问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因为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建材成功带动并引领了水泥行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了行业集中度,而受益者绝非仅中国建材一家。这其中的经验和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范畴,更是作为经典案例入选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

    三年前,宋志平在一年一度的水泥峰会上提出“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进而提出限产稳价、市场协同、共生多赢的发展思路,之后的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在水泥行业转型的大时代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竞争的心智模式是告别高增长后的水泥行业必须进行的一次心理跨越,其中的精髓或许就是宋志平不遗余力倡导的建立合作、共赢的行业价值体系。

    这位早年有过10年工厂销售经历的世界500强掌舵人,这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再实际、再务实不过了。他知道,行业的发展基于对自身内在逻辑的客观认识,必须顺应宏观环境的大势。

    在思想纷乱的特殊时期,如何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如何冲破长期困扰行业的恶性竞争模式的壁垒,如何去破解行业发展中的种种迷思,宋志平提出了新论断:“水泥行业已告别高增长,进入一个平台阶段”,“以销定产、限产稳价将是一种长期运行模式”,“水泥企业将例行寒暑假制度,每年安排放假100天”,“行业自律、市场协同不是垄断”……

    解读经济大环境

    记者:我们讨论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时,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请问您对整个经济发展走势有怎样的认识和判断?这个大环境又会对水泥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宋志平:我们先来看看外部环境,国际经济形势正开始好转。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洲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全球经济形势有喜有忧,可喜的是美国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经济开始复苏,欧债危机也得到阶段性解决,国际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有17万亿美元债务,且每年有1万亿美元的新增债务;欧债危机虽然通过欧洲银行得到缓解,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最近世界银行把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调低了1个百分点。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步入中速发展阶段,GDP年增幅将降到8%左右。值得欣慰的是,根据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的判断,中国GDP年增幅8%左右的中速发展期将延续20年。我们要看到,在中速发展时代,虽然GDP增速下降了,但是GDP总额庞大,年增量绝对值仍然是个天文数字。去年我国GDP总额为47万亿元,即使以8%的增幅计算,增长总量也将非常可观。

    记者:在这种大环境下,建材行业或者说水泥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宋志平:过去10年,我国水泥行业飞速发展,年产量由8~10亿吨增长到去年的20.9亿吨,约占全球水泥产量的60%,这样的发展速度今后不会再有了。

    在我看来,建材行业在我国经济中速增长时期有三个“不会改变”。一是刚性需求不会改变,即我国基础建设、农村城镇化、水利建设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不会变。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不会改变。去年我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吨,今年计划淘汰仍以亿吨计。三是企业靠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成长方式不会改变。

    记者:能不能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改变行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

    宋志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拉动经济的方式无外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只是不同时期采用的手段有不同侧重而已。过去这些年中,扩大公共开支、超前消费和虚拟经济等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虽然也带来诸如金融危机等全球问题,但客观来讲,我们还没有找到更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所以说投资依然会在一定阶段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投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而水泥行业就不可能延续过去那些年一路增长的道路,相反,将迅速进入严重过剩的时代。

    我的看法是,今天中国的工业,尤其传统工业,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其表现就是绝大多数行业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指望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来拉动建材行业的增长,也不能再指望每一家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所以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速度转变到重视效益,从重视数量转变到重视质量。

    告别高增长时代

    记者: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利润下滑明显,从去年1020亿元利润的好日子到现在的处境让很多人不知所措,不少企业身陷困境,对此您如何看?

    宋志平:去年水泥行业的盈利是历史性的,但转过年来,情况急转直下。客观原因有两个,一是需求不足,二是产能过剩加剧。主观上的原因是,在市场压力下,部分企业市场协同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动摇,甚至打恶仗的情绪又有抬头。

    首先看需求。不久前我去香港路演,很多投资者关心水泥行业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我认为已经临近了。发达国家水泥行业的拐点是人均需求量1吨,而我国已达人均1.5吨。我国的建筑习惯不同于欧美,有使用水泥的偏好,人均1.5吨大概是合理的水平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进入中速发展期后,我国建材行业将不再维持以往的高增长,去年水泥需求量增长10.8%,今年预计增长5%~6%。即使不增长,我们也有一年20亿吨的水泥用量。有位英国分析师认为中国水泥需求量将在高位延续8~10年,水泥行业发展不会是一条抛物线,而是一条渐近线。

    再来看供应。到去年年底,中国水泥过剩24%,过去行业里有冬储,现在连东北地区都不用冬储了。以前大家认为新疆的2020欧洲杯网上投注 很大,可现在多条新线的投产导致当地水泥价格下跌。水泥行业已属于“绝对过剩”,也就是说无时不过剩、无处不过剩。

    过剩的产能大部分是新型干法水泥。2011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13条,设计熟料产能14.5亿吨,实际熟料产能达到17亿吨。目前符合38号文件精神的在建生产线216条,这些在建项目的熟料设计产能就达到3亿吨,实际产能3.5亿吨,加上现有产能,总计熟料产能20亿吨,折合水泥产能约31亿吨,大大超出需求量。

    记者:您这样分析我们就更能理解“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高集中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

    宋志平:是的。去年行业的协同是建立在淘汰落后和限产的基础上。淘汰落后不能变花样,要“连根拔起”。控制新增产能一定要坚决,大企业要带头。去年行业淘汰落后做得不错,但新增没有限制住,尤其在长江流域,新建了很多大规模生产线,今年初开始陆续投放市场,使已经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更加雪上加霜。俗语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今后我们必须要把新增产能控制住,再也不能建新的生产线了。

    历经了中国建材所推动的联合重组,水泥行业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到去年年底,行业前10强企业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15%增长到26%,“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在2015年做到35%,但这个数字只有除中国以外全球前十家集中度70%的一半,因而,中国建材希望“十二五”要将我国水泥集中度提高至50%以上。

    改变竞争的心智模式

    记者:三年前您提出限产稳价、市场协同、共生多赢的水泥行业发展思路,现在从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正反两方面证明这条路是对的。面对今年的严峻形势,您是否又有更新的想法?

    宋志平:在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时代,水泥行业通过怎样的结构调整来实现水泥科学发展,要求行业有大思路、大智慧。

    水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改变行业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也叫定势思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我们以前常讲“量本利”,就是在销量能充分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规模,降低单位固定费用而取得利润的经营模式。但在过剩经济下,产品卖不出去,再去多增加产量,不但无法降低固定费用,还增加了变动成本,使流动资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不再是量,因为量已经没有弹性了。所以我们提倡“价本利”,一方面保证合理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

    建材行业对规模和竞争的理解也应该改变,因为大环境变了,我们必须面对多家水泥企业存在的现实,而且绝大多数又都是五千吨的新型干法线,所以我们必须倡导共生多赢的包容性竞合模式。共生多赢,也就是“大家都赚钱”,这种思路被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去年在钢铁和玻璃等其他建材过剩行业都亏损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可谓一枝独秀,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赚了钱。

    从今年初到现在,行业出现的问题又从反面证明如果不这样做,行业里不会有真正的成功者,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记者:限产稳价应该不是新的概念,其他行业都有过这样的做法。这个做法对水泥行业是不是更有针对性?

    宋志平:水泥行业有两面镜子,一面是钢铁行业,一面是煤炭行业。大家觉得钢铁行业很强大,可是去年因为市场和铁矿砂采购均无法协同的原因,规模如此大的钢铁行业居然全行业亏损,是一面失败的镜子。相反,煤炭行业这些年用安全标准进行限产,煤炭价格一直坚挺,是协同和限产稳价的一面成功的镜子。煤炭行业都知道少挖煤赚钱、多挖煤赔钱这个简单道理,将这个经验引用到水泥行业,就是以销定产赚钱、盲目生产赔钱。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定价实力,或者没有价格话语权,不能把成本的上升传递出去,这个行业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水泥行业、水泥企业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靠他人,对此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我们多年来在恶性竞争中尝到的那些痛苦及痛定思痛的思考。过去一年多,大家通过市场协同、限产稳价,取得了初步效益和阶段性成果,今年仍要坚定信心。

    中国建材希望水泥行业像煤炭行业一样,大煤矿多赚钱,小煤矿少赚钱,但无论大小,大家都有钱赚,使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老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业做垮了不会有受益者,谁都不应该心存侥幸。所以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无序恶性竞争的丛林法则,换一个活法,带领大家一起走出恶性竞争的丛林,从红海到蓝海,达到均富和共富。

    说水泥行业垄断是伪命题

    记者:行业里有些人,包括一些媒体,都有一个疑问,“协同”是否是一种垄断,是否有悖于市场经济的真谛。对此您有何见解?

    宋志平:我们要破除几个迷思。首先,协同到底是不是垄断?我认为不是。

    行业里有些人不敢说“协同”这个词,认为协同就是垄断,是价格串通。我觉得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垄断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行政垄断,通过行政手段限制进入,这是典型的垄断;第二种是自然垄断,比如南非出钻石,别的地方挖不出来;第三种是经济垄断,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格局。全世界的工业都会经历市场发育、市场整合、寡头垄断的过程,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也是市场化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现在发达国家水泥行业集中度在60%~70%,我国到“十二五”末期的目标仅是35%,这样看来我们何来垄断?再看水泥这个产品,从原料上就无法形成垄断,我国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又是个富煤国家,很难形成垄断。所以说垄断对于有四五千家企业和近30%过剩产能的我国水泥行业来说是个伪命题。

    因此,我认为行业的主要矛盾不是“垄断”,而是无序竞争。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行业自律、市场协同来实现行业有序发展。我国的水泥价格在全球都属于超低,国际水泥平均价格在100美元左右,我们只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全世界钢材和水泥的比价是3:1,而我国即使按今天钢铁的价格来看,仍是10:1。所以说我国水泥价格处于严重的结构性偏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不少西方国家只有一家水泥公司,你看看人家有没有漫天要价,有人说他垄断了吗?我们的自律和协同并非为了取得不正当的利润,而是为了行业取得合理利润,为了健康发展,这是行业自律和市场协同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只有追求合理的毛利率和利润,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有一天价格真的高出合理的范畴,我们也会去平抑。专家们担心,水泥价格一压再压,会导致厂家加大混合材比例而使水泥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劣质水泥。为什么会出现毒胶囊事件,为什么国产奶粉出现信任危机?诱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最终将行业带入了死胡同,而受危害的恰恰是广大的消费者。

    中国建材在行业里推动的自律,包括限产稳价,包括市场协同,都是市场健康化的重要手段,和垄断毫不相干。我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垄断,这个话我们行业应该勇敢地说出来,用不着羞羞答答。

    记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2020欧洲杯网上投注 无限大,基本建设还会一直大规模投入。您怎样认为?

    宋志平:这也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迷思。确实有人非常乐观地认为2020欧洲杯网上投注 大得很,今后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认为现在水泥行业的总量已经足够大了,前面讲过已经接近拐点,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市场的无限膨胀,我也不认为市场可以无限膨胀。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能够保住这个市场,让行业的总量在一个高位平台上,这种现状多延续些年,为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赢得时间。从另一方面讲,生产20亿吨熟料将会排出14亿吨二氧化碳,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工业排放的1/10。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泥的产量也不能无限增加。水泥高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不能再用过去高增长的模式去套未来。所以,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新增产能要坚决控制,在量上我们不能心存侥幸。

    限产稳价将是长期运行模式

    记者:从过去看,限产稳价已经让水泥行业和企业尝到了甜头,未来这个模式还会继续吗?

    宋志平:我们在限产稳价的问题上要不动摇、不犹豫、不含糊、不侥幸,大企业要带头执行。去年,南方水泥、中联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和一些区域龙头企业共同在市场协同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取得很大成功。我们限产的依据是以销定产,并没有造成水泥需求的短缺,也不曾有任何一个项目因缺水泥而影响施工。前不久,一位朋友从南非回来和我说,去年南非的基建形势不好,2020欧洲杯网上投注 萎缩,它的四家水泥企业按市场需求的节奏进行生产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现在国际上产能利用率一般是60%~80%,我们也要认真思考降低产能利用率,现在不是短缺经济时代,市场就这么大,生产太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是规模导向,大家认为多开机可以平抑成本,降低固定费用和单位成本,这种思路的前提就是市场在持续增长。但在过剩的情况下以这种思路来经营,不但无法平抑固定成本,还会增加变动成本。所以我们提倡从量本利转变到价本利。

    记者:限产意味着员工要放假,涉及到众多企业的传统生产观念,他们能心甘情愿吗?

    宋志平:我们的产能已经超出需求30%,意味着水泥企业全年应有100天左右时间限产才能保证供需平衡。这就相当于在南方种水稻,不够吃就种三季,够吃就种两季,而且两季稻要比三季稻好吃。水泥也是,不够用就开足,过剩了就停窑。这个逻辑就引出了水泥行业的例行长假制度。水泥企业放长假不是玩笑,是直面现实最有效的办法,要让限产稳价成为一种长期运行模式。

    过去建设高速增长时期,建材供应又很短缺,建材行业的工人很辛苦,节假日都要坚持生产。今天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在冬季、雨季、寒暑假和市场不好时,可以让工人放假调整,职工也可以安排一些自己的事情。这是在过剩情况下的一个必然选择。去年我到南方水泥调研时,看到一个工厂三条生产线停了两条,我问厂长生产线停下来有什么感受,他说挺难受的,工厂里的人自然希望生产线都运行着,但他又说,虽然两条线不转了,企业却赚了钱,所以现在看板上的产能利用率指标已经变成了净利润指标。其实,市场需求量是个定数,对水泥企业来讲,无非是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均衡生产而取得较好利润,还是盲目生产中途不得不停产,产量实际上是定值,但不同的方法带来完全不同的企业效益。

    记者:为什么新增产能总是控制不住?

    宋志平:多年来,地方政府总是习惯于支持新上水泥项目,因为他们过多地只看自己区域的需求,或都异想天开地想把水泥运到别处去销售。可是水泥的市场区域是按地域划分而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所以地方政府和行业应该从大局、全局去系统地考虑问题。

    行业利益至上

    记者:现在来看,您的共生多赢赢了丛林法则。

    宋志平:水泥行业到底是用丛林法则进行结构调整,还是用共生多赢进行结构调整,这也是困扰行业的一个迷思。我认为应该用共生多赢和联合重组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丛林法则是市场竞争的极端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西方成熟市场国家都极少使用的竞争手段。我们用产业政策把小水泥淘汰掉,由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地进行区域市场控制,使大型企业成为稳定区域市场的健康力量,实现水泥行业的合理布局。水泥行业不是必须通过恶性竞争的丛林法则才能实现发展,而是要从“红海战略”走向“蓝海战略”。按照红海战略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可按照蓝海战略“我们必须和‘敌人’一块好起来”,也就是说大家真正做到良性竞争,共生多赢。

    现在行业里的恶性竞争又重新抬头,烽烟再起,要回到“丛林”,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原始竞争理论的再探索。实际上,即使西方国家的市场竞争也是在有节制的理性范围。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水泥企业的恶性竞争和盲目新增产能看不懂。市场竞争是对低效的计划经济的一场校正,而自律和协同又是对过度竞争的一场校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一个过剩行业里,不应该再以种种原因增加大规模的投入。

    应该说,过去这些年,水泥行业一直在打仗,但过去水泥总量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行业勉强维生。而今天我国的水泥量已经足够大,市场又没有更多的空间,行业如果不进行市场协同、不限产稳价,再退回去“打仗”,只能是打比以前更恶的仗,只能使行业陷入比钢铁和玻璃等行业更长的低迷。一旦这种局面再次出现,大家这几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会前功尽弃。看看今天的钢铁工业,不能说行业中没有强手,但在红海竞争中,他们并没有一个成功者,而且也看不到战争结束的曙光。我认为,水泥行业只有大家以合作的心态拧成一股绳才能渡过难关。

    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不是零和游戏,是共生多赢,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利。一个良好的社会应是一个没有穷人的社会,一个良好的行业应是一个没有亏损企业的行业。

    记者:您讲过“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当中”,就要吃得了亏,受得了委屈。

    宋志平:我一直主张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当中,企业个体的小道理应该服从于行业整体的大道理,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我的想法,但我会像一只啼血的杜鹃那样不厌其烦地讲道理给大家听。

    中国建材现在有四家水泥企业,产能达3亿吨,各水泥公司都是区域内协同的促进者。中国建材上下形成共识,不等不看,不怕牺牲,不计较得失,在市场协同、限产稳价上坚定不移、以身作则。

    我给总部的员工发过两本书,一本是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的本质》,一本是稻盛和夫的《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无论松下幸之助还是稻盛和夫,其核心思想都基于儒家文化,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利他”主义,就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在社会进步、集体成就中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建材企业也应该树立为社会服务、为行业健康发展做贡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正面的良好心态。

    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水泥行业能实现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这需要全行业、特别是行业中的大企业来共同推动和担当。


    [责任编辑:GC02]

    足球亚盘怎么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足球亚盘怎么看 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足球亚盘怎么看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足球亚盘怎么看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足球亚盘怎么看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