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生产过剩论是伪命题:不必拿过剩恐吓自己
(作者曾任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天津社科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生产过剩常态说 不必拿过剩、崩溃和危机恐吓自己
“生产过剩”理论几乎和经济学一样古老,它像一把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企业家和政治家在决策投资时,想起来就会为生产过剩可能招来经济危机而心有余悸、畏首畏尾。然而,迄今为止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发生过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不是过剩导致危机 而是危机导致过剩
生产过剩论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发生危机”等,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真理。但是,却很少有人进一步深究:生产到底过剩了多少?商品卖不出去是在危机之前还是之后?过剩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学仍然不去考察所谓“生产过剩”背后的真相,就是对自己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首先,“生产过剩”在技术上就不存在可能性。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的产品是存在仓库里了?还是摆在了商店的货架上?不管哪一种情况出现,工厂和企业都不可能继续生产并囤积这种过剩商品,因为那无异于自杀。
库存是一个“防洪堤”和阀门,它会把过剩商品拦截在市场以外,除了靠天吃饭的行业,现代产业和工业中几乎找不到会因为盲目生产而大量囤积的商品。“丰田生产方式”甚至创造并传播着零库存的经营理念,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正在使整个生产线的零库存成为可能。
有可能制造大量滞销产品积压的唯一生产方式,只有计划经济体制。只要存在具体的产权所有者,那么就没有人会冒着企业倒闭的危险去盲目生产。
就宏观而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证明生产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1.危机前库存持续增加; 2.物价不断下降; 3.闲置商品的积压逐渐达到崩溃的临界点。
但从统计数据看,不论是美国1929年大萧条,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前,市场状态都非常正常,既没有物价下降也没有库存增加。那么,为什么要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罪于生产过剩呢?道理很简单,经济学家们不知道经济危机是怎么爆发的。
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商品突然大量过剩,是金融危机后社会恐慌带来的“恐缩”(恐慌性需求萎缩)造成的,如大萧条期间,1930年比危机前的1929年美国鲜牛奶的消费量突然下降了3.2亿磅,于是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就写进了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而同期咖啡的消费量下降了350万公斤却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咖啡还可储存不必丢进河里。其他,认为1929年美国大萧条期间,汽车、房子、摩托车、收音机、洗衣机、电话机也出现滞销,完全是由于“恐缩”造成的,滞销全部发生在金融恐慌之后,与大萧条前的生产过剩毫无关系。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能证明与所谓的生产过剩相关。不论金融界内部发生多大的动荡,只要社会不发生恐慌、不出现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不会爆发经济危机。1990年泡沫崩溃后的日本、2000年纳斯达克股价崩盘后的美国、2007年股市大跌后的中国,都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就是明证。
生产相对过剩是市场经济常态
生产过剩论一方面来源于经济学家对危机后商品大量滞销的诧异,另外非危机时期普遍存在的相对过剩,也给人一种生产过剩是罪魁祸首的错觉和误导。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总有效需求等于总有效供给(买走的等于卖出的、卖出的才是有效的),而在总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之上,会持续存在一部分无效供给(永远卖不出去的商品)。这些无效供给,也可以视为生产“过剩”的部分,但这些“过剩”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没有这部分过剩市场竞争就无以为继。就像超市一天最后的一位客人的面前,也会有整个超市的所有商品陈列那样,市场必须保证最后一位顾客也拥有同等的选择权利和可能。于是,竞争法则使无效供给始终存在,过期食品、过时服装、新型号上市后同品牌老型号的手机等,也就只能成为工业垃圾。
经营一个超市需要成本,市场经济也需要成本。无效供给的总量就构成“市场成本”——即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成本。市场成本由闲置设备总量、失业人口价值、闲置库存价值、企业倒闭负债这四个变量构成。这些市场成本,都是人类生产出来的财富的一部分,但又代表着那些不能实现的价值。市场成本率越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越低。目前,日本的市场成本率接近30%,美国约27%。
关键是,这些所谓的无效供给或生产过剩,并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反过来却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常态生产过剩并不会导致经济危机,没有这些常态过剩,反而会出现计划经济环境下的“短缺”。
产能过剩证明生产没过剩
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会存在常态的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没有必要对这些常态过剩大惊小怪。
经常看到媒体对中国的产能过剩说三道四,但从来没有听说谁会强调没有了这些“过剩”市场经济就会崩溃。产能过剩是国家的产能储备,没有这些储备市场无法持续增长。
以钢铁产能为例,中国的年钢铁产量约7亿吨、产能约9亿吨,于是就有钢铁产能过剩如何如何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一定比例的产能过剩是必需的,特别是电力、钢铁、水泥、玻璃等生产资料生产行业,新产能的形成需要相当时间和周期,“临时抱佛脚”,产能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看,战后以来几十年的设备闲置率平均约15%。就是说维持一个大约15%的产能限制不可或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产能9亿吨,大约存在22%的过剩产能,但如果从15%的常态产能储备计算,中国的钢铁产能实际仅过剩7%,约6300万吨。
中国2000年-2012年的13年间,GDP从98000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增加到了5.2倍;同期钢铁产量从约1亿吨增加到约7亿吨增加到了7倍,钢产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约1.5倍。或者说,中国GDP增长的钢铁产能系数为1∶1.5。那么,如果今后数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仍然维持在7%以上,估计中国钢铁产能的需求年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10%(其他国家的钢铁产能被中国挤压),目前中国所谓产能过剩的6300万吨,只需要一年就会被“吃掉”,最多到2014年底中国的钢铁产能储备,就会低于15%;最多再到2016年底就会出现钢铁产能的不足。因此,时间将证明防城港、湛江等钢铁基地的建设,将成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奠基石。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按照2008年底中国炼钢业产能为6.6亿吨,就惊呼“产能过剩”、提出要刹车的专家意见操作,如今怎么可能应对今天7亿吨的市场需求?就是勉强可以依靠进口找到均衡,又怎么样来应对201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
截至2013年7月,全球钢铁总产量同比增长约2%,预计2014年增长约3%,这都低于2008年危机前5%的年均增长率。今后五年内,全球钢铁产量即便按年增长5%计算(中国钢铁产能约占世界一半),中国的钢铁产能储备也最多只能维系到2016年。
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需求萎缩造成的。2009年全球GDP为57.6万亿美元,比2008年60.9万亿美元下降5.4%,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GDP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净减少3.3万亿美元,是几十年未遇的经济大衰退,中国对外出口随之明显下降。
全球经济衰退,使本来相安无事的国际市场,被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投机资本,搅得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才导致了中国各行业的产能显得全面过剩。
中国2008年以后,虽然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处于正常水平,其他如电解铝的设备开工率降到约75%;苦心经营几十年换来的造船能力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36%)显得富余了许多;水泥产能18.7亿吨、产量14亿吨,设备闲置率约26%;及煤炭、多晶硅、甲醇等行业,在2009年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监测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所谓产能“过剩”。
到了2012年,中国氧化铝产能利用率为72.5%、电解铝产能利用率78%;水泥总产能31亿吨,总产量22.1亿吨,产能利用率71%(水泥行业在建、拟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220条,总产能将达35.5亿吨)。
据权威部门测算,2013年三季度,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78.6%。于是,专家们提醒“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中国工业运行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矛盾和问题”。
但实际上,78.6%的设备开工率仅比国外(美国)低约6%,就是说如果没有2008年金融风暴后全球市场萎缩约6%的“意外干扰”,中国的所谓产能过剩几乎都会化为乌有。另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虽然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但企业设备利用率72%,不过只比去年低0.7个百分点。
最重要的是,在一定限度内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同时,超过限度的产能过剩属于投资过剩,并非生产过剩。过度投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投资本身的判断失误,也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突然变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则更多可能是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和误导。
相反,存在和出现投资过剩、产能过剩,反而是生产没有过剩的标志。超过限度的产能过剩比例下降的同时库存相应增加,才是生产过剩的证明。把投资过剩、产能过剩作为生产过剩来评价是一种错觉。
库存总量增加未必是生产过剩的标志。根据中国2020欧洲杯夺冠热门 的报告,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959家A股制造业2020欧洲杯夺冠热门 (A股2020欧洲杯夺冠热门 计2467家)的存货总额1.14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了6%,比2009年末增长了61%。注意,这一库存上涨总额要减去各年因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库存比率的相应增长后,才是具可比性的实际库存率的变化。如按2012年中国GDP8.4万亿美元,比2009年的4.9万亿美元增加了67%,加上2013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部分一并计算,以上61%的库存增长应当在正常范围内。拿正常库存作为生产过剩来吓唬人,是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诚然,借助2008年金融风暴后全球需求的萎缩淘汰落后产能是必须的,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钢铁产能不淘汰,中国钢铁行业的长期优势无法维系。
把市场还给市场
问题的要点是,产能过剩与否、常态过剩维持在一个什么水平,最终不应由政府、而应由市场来调节和决定。
鄂尔多斯(7.33, 0.01, 0.14%)、温州、铁岭、神木等被媒体批判的“鬼城”,其背后都有着相当的政府背景。不仅房地产,1997年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南方柑桔价贱;2011年华北各地的蔬菜过剩;2012年河北的大蒜生产过剩等,背后也都会找到当地政府“介入”和干预的影子。
在这里,人们总是把经济泡沫和生产过剩混为一谈。“鬼城”并不是房地产泡沫,而是供给过剩,只有投机资本(热钱)的大量进入和炒作使资产价格异常升值后,才会产生房地产泡沫。
用泡沫来批判“鬼城”,会掩盖政府行为推动下的投资过剩。如果“鬼城”真的是生产过剩,房子卖不出去造成其房价下跌,不是恰恰符合了政府压制房价的初衷、百姓也可以从中受益?或者反过来说,政府压抑房价的最佳途径,不就应当是让房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如果真的“鬼城”遍地,房地产价格不是才会扶摇直下吗?
空置房总量6800万套也常常被学者称之为生产过剩。而6800万套控制住房(根据电力部门零用电户统计)虽然数量可观,也最多只能作为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参考数据,不能全部算作经济泡沫,因为房地产购置并非全部用于炒作。没有闲置住房,租赁房屋从哪里来?日本至今40%的人是靠租赁房屋生活。
即便出现投资过剩,也最多造成资产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的下降。根据“资产守恒”原理,被创造出来的资产和财富不会因为过剩和闲置而消逝。一时闲置的房地产最终总会易手或被卖出,只是资产所有权发生转变而已。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最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一切有利于净投资增长的因素,都将促进GDP和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社会福利。时刻忧心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崩盘,会成为企业和政府加大和鼓励投资的严重心理障碍。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60条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等,都是解决中国所谓生产过剩问题最核心的举措。
只要中国从中央政府开始,把经济活动的主角交还给市场,把投资交给企业,地方政府不再为了官员自己的政绩而画蛇添足,“生产过剩”就自然会烟消云散,经济增长就会健康和稳步,中国的市场经济也会迎来一片新的、更广阔的蓝天。
足球亚盘怎么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足球亚盘怎么看
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足球亚盘怎么看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足球亚盘怎么看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足球亚盘怎么看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