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水泥产量增长34.8倍
2018年09月10日
(原标题:改革开放铸就工业辉煌 创新转型做强制造大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
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工业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快速发展。工业实力空前增强,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一)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有1622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7年工业增加值接近2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0.8%。主要经济指标迅猛增长。2017年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达到112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247倍;实现利润总额为7.5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125倍。
(二)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由于工业长期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中的份额持续扩大。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由于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1/3,对我国GDP的增长形成强有力支撑,推动了我国经济在世界位次不断前移,我国经济总量由1978的世界第十一位,跃居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位,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达15%。工业经济实力的迅速壮大,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经过4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4.7倍和2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很多产品生产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四)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40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总值由1980年全球排名第26位,跃升到2009年全球第1位,现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2017年我国出口额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12.8%。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后上升到90%以上。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逐渐超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成为出口主力。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8.95万亿元,占我国货物出口总额的58.4%,高于同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20.1%的比重。
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大国加快向工业强国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10.0%、10.5%和1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4.5和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7年,光电子器件产量11771亿只,比上年增长16.9%;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9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已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90万架和13万台(套);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均高速增长。
(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大力破除无效供给。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去产能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既提高了优质产能利用效率,也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二是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提升传统动能。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8.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三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目前轻工业品种丰富度、品牌认可度、品质满意度获得显著提升。生产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居消费品,也已能够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
(三)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一是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1.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和4.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7%和32.7%;与2012年相比,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3 和4.5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3.3%、46.4%、4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有利的支持作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注重利用新技术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服务延伸拓展,而各地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层次的产业集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壮大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竞相发展。
(一)国有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市场经济融合更加紧密,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2]拥有固定资产原价合计293839亿元,较1978年的3193亿元,增长91倍;实现利润总额12324亿元,较1978年的509亿元,增长23倍。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保持主导地位。2017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计占该行业全部资产比重达94.7%,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83.9%;在煤炭开采行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76%,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4.4%;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行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50.5%,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55.3%;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87.3%,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1.5%;在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达81.9%,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7.9%。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等惊艳全球。
(二)民营企业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鼓舞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2017年,私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85.9万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78.4%。其中,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2.2万家,吸纳就业人数3271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7.7%和36.9%;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25.1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40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分别达22.3%和34.4%。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9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1980年,在中国大陆落户的外资企业仅有3家,到2017年末,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2088.6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12.9%和23.6%。2017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7.5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8%;主营业务收入为25.9万亿元,资产总计22.5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2.3%和20.0%。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国际市场机遇、高素质人才和现代化管理经验,对我国成为工业制造大国发挥了有力推动作用。
四、不同地区工业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工业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先行试点到全面推开的梯度式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对全国工业转型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工业企业[3]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21484亿元,较1978年增长302倍;利润总额为44622亿元,较1978年增长138倍。东部地区在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领先于全国。2016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3.2%,形成了以广东、江苏等省份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分别达到128613亿元和148457亿元,较1978年增长173倍和163倍;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14964亿元和10196亿元,较1978年增长213倍和125倍。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针对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国家出台了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加快东北经济企稳向好的一系列举措,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注入新动能。2016年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达到52038亿元,较1978年增长71倍;实现利润总额为2139亿元,较1978年增长16倍。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取得积极进展。总量不断扩大。2017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0.8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43.6%,较2014年41.6%的比重,提高了2.0个百分点。结构不断优化。据测算,2017年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8%,比2014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转移协作有序推进,一大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与共建园区陆续落地,为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振兴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了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联系,拓展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空间。2017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西部地区为7.3%,分别比东部地区快1.2和0.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5.9%和13.6%,上升到2017年的22.6%和18.0%,分别提高了6.7和4.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9.0%下降到54.2%,下降了4.8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2016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1%,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举措,2017年增加值增长4.2%,东北经济开始回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新一轮东北振兴蓄势待发,东中西东北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工业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中国制造业的壮丽篇章。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工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调整,让中国这艘航船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朝着世界制造强国扬帆起航,破浪前进。
注:
[1]资产总计及利润总额的统计范围,2017年为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1978年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2]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2016年、2017年为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978年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纯国有工业企业。
[3]东中西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和利润总额的统计范围,2016年为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1978年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