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否像往年那样“软着陆”?也许6.5%-7%的GDP增速预期给出了答案。这次,15位首席经济学家还会集体错判经济增速吗?
在《2016年宏观经济调查问卷》中,近七成受访者称“中国经济增速还会出现回落”
与之对应,逾七成受访者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继续“小幅放缓”,逾两成观点认为“前低后高”。
不过,八成受访者认为2016年GDP增速落在6.5%-7%。
有别过去,近年经济数据暗示通缩阴影已经笼罩中国。如此背景下,完成“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国经济面临不小在挑战。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通缩风险是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更多经济学家则认为“高杠杆与资本外流失控”是最大潜在经济风险。
不管怎样,2015年中国GDP首次破7,步入2016年的中国经济抑或难免有些忐忑。也许可以用“增速回落、去杠杆、去产能、风险暗藏”等关键词勾画2016年宏观经济。
“增速回落+去杠杆”
1月份制造业PMI为49.4%,连续第六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
在此次问卷中,逾五成经济学家预测2016年上半年PMI值在49%~50%之间,对比2015的调查结果——近五成经济学家预测2015年上半年PMI值为50%~51%。
不出所料,66.7%的受访者认为,2016年CPI上涨2%以下,而2015年的这个调查结果是87%的受访者。这说明经济学家的通缩预期不及2015年。另外,八成经济学家认为,PPI下降5%以内;两成观点称,下降5%以上。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代表综合物价水平的GDP平减指数进入负值区间,象征着通缩时代正式来临。中国首次通缩出现在1998-2002年,当时是“双缩”,CPI和PPI均呈负增长。
事隔近14年,通缩风险袭来。囿于中国经济通缩结构的复杂性,依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的话,属于“混合性通缩”,有供给端因素,也有需求端因素。市场要区分哪些是如能源成本下降的“好通缩”,哪些是如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坏通缩”等,并不容易,尚需时日。
显而易见,截止目前的经济数据表现欠佳,中国GDP在2015年首次破7,2016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可谓不大,很难预估L型走势拐点何时出现。调查中,八成经济学家认为 2016年的 GDP增长率在6.5%-7%之间;两成观点称低于6.5%。
而2015年的调查结果是,曾有六成经济学家预测2015年全年GDP增长率达到7%~7.5%,仅6%的观点认为7%以下。在此问题上,经济学家们几乎都错判了2015年增速。
问卷中,四成观点称2016年房价将下跌5%以内;27%的观点认为上涨5%以内。而2015年,近七成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房价将下跌5%以内,两成观点认为下跌5%以上。似乎在楼市上,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升温。
全球经济形势方面,众经济学家们的态度一致。六成观点认为继续分化,美国一枝独秀,其他经济体缓慢而行;就此对比2015年,则是八成如此观点。逾两成人持悲观态度,认为可能出现再次衰退。
有73%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因素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整体增长放缓”;其次是“欧洲、日本弱复苏”。如此,与2015年的调查大相径庭,当时有67%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美国经济逐渐向好”;仅6%的观点认为是“新兴市场整体增长放缓”。
一年时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整体增长放缓”似乎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不过,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哲思却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给欧美经济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国对美国、欧元区多数国家的贸易风险敞口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同美欧金融体系之间的关联度也较弱。因此,从贸易和金融两个主要传导渠道来看,中国经济放缓的外溢效应有限。
在高盛亚太经济学家迪安竹看来,大多数国家处于产能过剩、低通胀周期,不只是中国,亚洲负债水平整体高于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一样,受访者对“中国2016年哪些领域的改革会有突破”选项甚为踊跃。我们列出的十大选项中,无一空项。
具体看,“淘汰钢铁、煤炭过剩产能”的观点最高占86.6%;逾六成受访者认为是“财税体制”与“国企混革”、“简化行政审批”占5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占47%;“A股注册制”占33.3%;其他诸如“地方融资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环保产业发展”、“自贸区扩容”等均占13%。
不难发现,改革当务之急是“淘汰钢铁、煤炭过剩产能”,这昭示2016年将是供给侧改革的破冰之年。如同2015年,2016年中国经济的上空笼罩着通缩乌云,“政策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同样是这一年的宏观经济主导因素,这仍有待于改革红利助力。
潜在风险
不言而喻,改革红利的释放并非一蹴而就。2016年的潜在风险较2015年更为复杂与严峻。尽管这些年来,总有观点认为经济欠佳,包括有市场观点认为2015年或是经济最坏的一年。抚今追昔,不难洞悉,喊了那么多年的“经济不好之狼来了”,其在流本外流、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暴露的2016年可能真的来了。
2016年,在我们列出的十大中国当前面临潜在经济风险选项中,最让经济学家们担忧的是“高杠杆”与“资本外流失控”,占比均为53%。其他依次是“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地方债务处理”、信用债风险、汇率大幅贬值、“贫富差距”等占比四成左右;“房地产深度调整”、“通缩”、“民营企业萎缩”均占比26%。
回眸2015年,“地方债务问题”和“通缩”是经济学家们最为担忧的问题,占比逾五成;“信用债风险”占比27%。
由此,一年间,风险偏好明显转向。尽管这其中,也有人认为“多管齐下,抗通缩”是决策层当前要务。在屈宏斌看来,通缩导致的名义GDP增速过快下滑,将直接推高我国的负债率,危及去杠杆进程。
另外,2015年“811”汇改及2016年开年汇率波动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深度调整,让不少经济学家尤其担忧汇率风险。六成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3%-5%,三成观点认为贬值5%以上,仅6%的观点认为贬值在3%以内。
那么,2015年 12月推出CFETS人民币指数2016的走势又将如何?有意思的是,认为在100-105和95-100区间的观点均为47%,仅6%的观点认为小于95%。
至于货币宽松政策方面,46%的观点认为“适度宽松”,四成认为“稳健灵活,定向调控”。13.3%的观点认为降息一次,33.3%的观点认为降息两次,“不降息,通过MLF、PSL变相降息”的观点占46.7%。53.3%的观点认为2016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次,下调1 次的观点6%,四成观点认为下调两次以上。
而问及“2016年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如何”,53%的受访者称“比较难”;比较容易的33.3%。另一面,46%的观点认为2016年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走低;持平的观点占27%;走高的观点27%;而2015年“走高”的观点仅6%。这显示,2016年企业融资难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无论如何,囿于当下国内外宏观形势之严峻,“保增长与金融稳定”已成为决策层首要目标,这更需要央行、财政等各方协调一致“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