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水泥产量同比下滑3.7%,8月创2015年以来最大降幅,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与此同时8月粗钢产量同比大涨8.7%,创历史记录。
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的两大周期产品,缘何在产量数据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到底哪一个才是中国实体经济供给侧的真相?
钢铁厂家热火朝天 粗钢产量再创记录
在去产能风暴的影响下,近来钢铁价格猛涨,达六年来高点,赶在采暖季限产令全面生效之前,中国的钢铁厂家开足马力热火朝天扩大生产。
据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8月粗钢产量延续7月涨势(10.3%),同比增长8.7%至7459万吨,再创历史纪录未有之新高。
累计来看,中国1-8月份粗钢产量增长5.6%至5.6641亿吨,亦创历史纪录;1-7月同比增长5.1%。
中国粗钢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而随着政府重手关停落后产能打击违规生产,加上即将到来的采暖季限产预期,近来钢铁价格只增不减。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螺纹钢现货价格,本月月初一度飙升至4396元/吨,创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年初以来螺纹钢价格已上涨达30%。
诱人的利润率促使中国钢铁厂家加班加点,赶在史无前例的环保限产拉开帷幕之前狠赚一笔。8月24日中国环保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9月5日唐山市委率先展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随后北京、天津、河南等地纷纷实施限产细则,钢铁产能限产最大达50%。
虽然钢铁厂家有包括虚报闲置产能等多种途径规避限制,结合各方面因素,巴克莱银行预计环保限产实际影响660万吨粗钢产出,约占全国产能的2%。
水泥产量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所谓“新周期”其实只是面儿上好看?
据统计局最新数据,8月中国水泥产量21185万吨,同比下降3.7%,连续第三个月下滑,创2015年以来最大降幅。而数据呈现更为稳定的三个月移动均值,亦出现同比下滑。
水泥怕水,属于易损品,库存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除了熟料水泥可通过长途水运,水泥生产商的销售半径基本以200公里内的区域市场,这就形成水泥业特有的“以产代销、区域定价”模式。
因此,水泥行业更多依靠市场化力量去产能,这与钢铁行业依靠行政手段形成鲜明对比。而正是由于水泥这种无法库存的特征,只有当需求上涨时才会出现产量增加,所以是比粗钢产量更能直接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的“晴雨表”。
8月粗钢产量创纪录、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稳的同时,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销售持续下降,新开工房屋面积有所回落,可能是水泥需求下降、产量萎缩的主要原因。
中泰证券指出,夏季长期雨水和高温导致全国水泥价格小幅回调,但三季度错峰限产有序执行,目前水泥库存比往年低10%左右,较多区域熟料供给紧张,多地企业酝酿后续新一轮涨价。
随着9月需求逐渐恢复,水泥价格开启全面上涨模式。一改以往仅个别地区上涨的情况,在各地全线上涨,涨价幅度普遍达到30元-50元/吨,中泰证券认为,四季度多地水泥价格将突破二季度的高点。
姜超:当地产回落时 周期需求的故事就完了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17年上半年GDP增速超预期、工业增速回升,依然是地产周期在推动,地产投资过度导致三四线城市地产库存高企,需要去库存。
因此,姜超认为在周期行业并没有需求扩张的大故事,主要的逻辑仍是供给收缩,剩者为王。其中有两类企业值得关注:
一是在民营企业占比高的行业,其退出会更加彻底,去过几年的造纸、水泥、化工(氨纶、粘胶为代表)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僵尸行业并购整合,从而实现行业“瘦身健体”。目前看,这仅可能发生在钢铁、煤炭、电力行业。
姜超认为,当本轮地产销售出现回落以后,政府不会回归放松货币刺激地产的老路,因为三四线的房价上涨缺乏人口支持、长期看是更大的泡沫。
姜超指出,避免泡沫破灭的最佳选择是抑制三四线房地产投资,而防范商品价格再度暴跌的最佳选择是抑制设备投资扩张。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于把供给收缩进行到底,而需求扩张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