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时任江南水泥厂的德国工程师卡尔·京特和丹麦同事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一起设立难民营,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今天,卡尔·京特的侄女来到了南京,为"京特纪念展"揭幕,并重访当年伯父生活和战斗过的江南水泥厂旧址。
【临危受命 京特曾救助两万南京人】
今天,"京特父子与近代中国半世缘--南京与唐山双城纪念展"在南京、唐山两个城市同时举行,展览用文字介绍与史料图片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详细描述了京特家族在中国的种种事迹,以及他们的义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德国人汉斯·京特帮助中国收回了唐山细棉土厂的产权;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之际,其长子卡尔·京特在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区,保护救助了两万多难民。
1937年12月初,京特赶赴南京时,德方发给了他一张《通行证明》,上面分别用英文、中文表明了京特当时是以德国洋行代表的名义来到南京的。在南京沦陷之初,京特的这张"护身符"对保护江南水泥厂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京特保护逃到工厂避难的难民提供了方便。
临危受命的京特,在战火纷飞中来到南京,担任江南水泥厂厂长。听说厂里有外国人,周围2万多村民投奔江南水泥厂,卡尔·京特和丹麦同事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在厂门外建起了难民营。此外,他们还将难民们的求助信翻译成德文,辗转发送给了当时的德国外交部,成为了现如今指控日军侵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有力证据。
卡尔·京特的侄女安妮塔斯·京特女士说:“我的伯父从来没有告诉家人他在南京的特殊经历,后来我们通过一些书信和档案才有所了解,我为我的亲人们在中国的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
【斗智斗勇 八年没有生产一吨水泥】
受中国民族企业家陈范有等股东们的委托,为了不给侵略者生产具有战略物资价值的水泥,卡尔·京特等管理者寻找种种理由拖延不开工。8年间,江南水泥厂没有生产出一吨水泥,最终工厂被侵华日军拆掉生产设备,几乎被完全毁掉。徐尔欣老人的父亲徐莘农当年任江南水泥厂财务主管,曾和卡尔·京特等国际友人一起并肩和侵华日军作斗争。
徐莘农的女儿徐尔欣回忆说:“京特跟日本人讲,他说这是我们厂里的地盘,你不要来侵犯。难民要吃饭要什么,他都跟我父亲说,你去安排,你该要买米给他们,就买米给他们。我们能够在抗战期间,平平安安在水泥厂生活,全是靠他。”
【永世相传 牢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卡尔·京特的侄女和徐莘农的女儿,跨越重洋今天第一次相见,却有说不出的亲切。两位耄耋老人手挽手一起重访江南水泥厂旧址,找寻当年的记忆。两位老人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通,但是作为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后人,她们将继续为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真相而奔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会长张生表示,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后人在一起见面,是一次中西方的两段历史记忆,非常感性、非常有温度对接在一起。这也是反映了南京大屠杀这样一段历史记忆,从中国记忆、家国记忆,变成人类记忆,一个典型的写照。
为了保护这段历史和民国建筑遗址,南京市已将江南水泥厂列入市级文物,同时还将加强当地的环境建设,对相关建筑进行修缮,告诉世人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以及京特和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的善举。(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 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