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变化:中速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际竞争新格局、企业进入社会化阶段
四大选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产业“走出去”战略、强化社会责任
现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终结,中速经济增长阶段已经来临而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中速增长阶段速度不会太低,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底线”,不会失速,同时也不会再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状态。作为大企业来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经济增速的变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中速增长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过剩。过去,我们的资源是按照高速增长模式配置的,现在进入中速增长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慢下来,后面的“车皮”速度还很快,这就形成了过剩。过剩是转型升级首要的障碍,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如何解决过剩呢?我的看法,过剩行业和企业都要进行整合优化。
整合就是要去产能化,减少过剩。一方面限制新增、淘汰落后,不能再开展传统意义上靠规模和速度的建设了。另一方面加大行业重组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现在中国绝大多数行业过剩,而绝大多数过剩行业都是“多、散、乱”,即产量多、厂家散、市场乱。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限制新增、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很多人认为,联合重组是一个方法,但解决过剩还得靠市场的力量优胜劣汰。其实现在很多行业就是这样做的,但大家的日子仍然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简单依靠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导致恶性竞争,价格下滑,效益低下,税收减少。还有人认为,我们能否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的力量解决问题?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涉及大批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没有能力收拾这样大的摊子。
因此,现在解决过剩问题只有靠大企业进行整合。由大企业整合市场,减少行业中的资源损失,让投资者全身而退,对银行的坏账、死账进行保全。同时由于大企业掌控市场,使得价格相对稳定,企业能获得很好的利润,进而回补银行贷款利息和收购溢价,这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建材过去几年通过重组,水泥产能达4亿多吨,重组区域的价格实现相对稳定,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没有重组的地方效益则相对较低。大企业整合的前提是不能再做规模和速度的投入,否则就会越整越多,去产能化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所以,我呼吁政府彻底关上大门,严格限制新增产能。在行业整合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行业和企业优化,包括两点: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转型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混合所有制的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会议的主轴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改革改什么?对于企业界来说,一是国有企业调整过去的战略布局,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类型国企进行细致化、差异化管理;二是开放民营企业、民营资本的进入空间;三是制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其中,大多数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必须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也就是说,国有资本要和民营资本进行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独特模式、一大创造,国有和民营混合能够发挥两种积极性、两种优势,实现了国有企业实力、规范管理与民营企业活力、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国建材是一家央企,但是我们进行市场化经营,和民企充分合作,重组的过程中给民企留有一定股份。在资本市场上,社会资本大量购买中国建材的股票,中国建材现国有资本只占48%,民营资本占到52%,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纯而又纯的国企,而是一种新型国企。混合所有制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的主要形态,也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就是这样的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给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民营企业也要充分尊重国有企业,达到真正的“国民共进”、“国民融合”,创造新型所有制关系。这几年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实践摸索,现在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基础和能力。
国际竞争新格局带来产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过去这些年,受益于国际化和加入WTO,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把自己改造成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及自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难以为继。欧美现在实行“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同时由于我们的低端产品、新产品成本走高,发展中国家也在抢夺我们的市场。
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我们如何“走出去”?我的想法是,用兼并收购的方法收购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高端产业,同时用产能转移的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占领市场,也就是要走产业“走出去”的道路。过去我们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要说“世界是中国的工厂”。我们的产业界要“走出去”,真正融入全球市场。过去我们是贸易人员打前站,大多数制造人员并不熟悉海外市场情况,而今天,我们的制造人员也要走出去,自己上战场,把工厂建在海外。现在中国建材在美国、欧洲已经开始建立工厂,效果不错。过去我们多是出口产品,但遭遇“双反”之后,我们出口受限,只有选择在国外建厂,而国外给出的条件也不错。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包容的文化。我们不能再把国内恶性竞争的文化搬到国外,而是要为当地社会做贡献,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这些才是我们“走出去”的基础。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走出去”一定会打败仗。所以,“走出去”之前,我们要自己先给自己上一课,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创造增量互利多赢,我们准备好为当地做贡献了吗?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变化和选择。
企业社会化阶段的来临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选择
企业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个人创业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后来经历了公众化、公司化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要注重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利益,把两个利益平衡好;现在企业进入到社会化阶段,只讲所有者利益、经营者利益或者职工利益已经不行了,我们首先要重视社会大众的利益,把社会责任、企业公民放在公司的前面。在企业的社会化阶段,谁都不能讲“公司是我家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不管企业资产是谁的,企业首先是社会的,其所作所为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环保、必须安全,这些都是最根本的。
我前年去参观韩国浦项钢铁,它是怎样进行价值排序呢?第一是社会大众、员工,第二是安全,第三是环境,第四是质量,第五是成本。也就是说把赢得利益放在最后,把关乎社会、关乎消费者、关乎大众、关乎环境或者关乎气候的事项放在前面,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极为深刻的变化。作为大企业和大企业家,我们首先要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做全球公民、做社会公民,有了这种境界,才有可能做成企业。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企业是做不下去的,尤其是大企业,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化阶段非常重要的选择。
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两家公司今年双双进入世界500强,在中国500强中也都排在前列且排名每年都在上升。但与此同时,我认为两个企业虽然做大了但还不够强,在做强做优、转型升级方面还有很多挑战。但是我相信,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识不到问题。只要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就能改变它;如果认识不到问题,只知盲目乐观,为“大”而狂欢,为“快”而狂欢,企业不知会最终走向哪方。因此,未来我们仍将居安思危,继续推动整合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一定能够成为又强又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根据宋志平在2013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