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印证了此前各方面的预期。7.4%,低于去年四季度7.7%的增长率,是2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今年一开局,经济下行的信号就已传出。有评论判断,中国经济2014年第一季度将只有7.3%,全年7.5%的预期可能很难完成。
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掌舵人之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从3月下旬以来,在中国各处奔走。他先后5次表态,阐释“合理区间”理论,提振各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在研究者看来,高层决策者们保持着定力,他们对中国经济航向“心中有数”,“局面尽在掌握”。
【开局】 总体良好下行有压力
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李克强博鳌论坛演讲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最终经济数据之前,其他部门发布的一些指数已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不小。
4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9万亿元,其中出口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7%和6.1%。3月份当月,下降更为明显,出口、进口分别降9.2%和13.8%,月度数据“双降”并不多见。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表示,这说明当前我国外贸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其他数据同样佐证经济下行压力: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3月份同比下降2.3%,创9个月来新低。
用电量,被视为观测经济冷暖的“晴雨表”,也遭遇“倒春寒”。1至3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而去年下半年最低月增速都有7.5%。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趋缓,不少国外媒体给出较为悲观的预期。
3月4日,中国债券市场出现首宗违约事件。4月初又传出消息,一家小型建筑材料公司,不能兑付债券利息。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事件虽然不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威胁,但会进一步减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一直在关注这些论调。在他看来,个别信托产品、企业债的违约,导致悲观主义增强了。
对此,李克强早有准备。4月10日,李克强在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开局运行平稳,总体良好。但他也坦承,“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
对一季度数据,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的评价是,“有忧有喜”,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统计数据显示出了“喜”的一面:一季度调查失业率继续平稳下降;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发展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李克强说,“这些都是经济结构出现的积极变化。”
【阐释】 7.5%左右是合理区间
使增长和就业不越出下限,通胀不突破上限,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李克强考察海南时强调在国务院看来,7.4%这个增速,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李克强说,“我一再讲,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都处于合理区间。”
最近20天里,李克强至少5次在公开场合阐释“合理区间”。
3月26日,李克强到辽宁考察,并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他表示,“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4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李克强看来,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各项工作的前提。
8天之后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他可以接受的“合理区间”。李克强说,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随后,李克强没有马上离开海南,而是到当地基层考察。中国政府网13日刊文说,李克强在考察中多次强调,使增长和就业不越出下限,通胀不突破上限,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在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总体平稳,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此前李克强曾表态,从当前情况看,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物价运行也比较稳定,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是平稳增长。
昨天国家统计局数据证明了李克强的这一判断: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分别达到7.2%和10.1%,均比去年同期加快。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速下降的合理性。向东说,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有五六千亿,去年增长7.7%,相当于增加了印尼或土耳其的总量。“总量大,速度下来一点,是正常的”。
这样的判断,在部委层面也基本上有共识。
【策略】 保持定力不“强刺激”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也没有扩大赤字、采取“强刺激”的考虑。——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是用猛药刺激,还是慢慢调养,此前各方曾有猜测。
在博鳌,李克强给出了答案。“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昨天,李克强又重申,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也没有扩大赤字、采取“强刺激”的考虑。
事实上,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就曾详解去年的“成功经验”。
去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中国坚持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成为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如今,类似情形再现。这成为李克强和同事们面临的又一道考题。
在博鳌,李克强用16个字概括应对策略:冷静观察、保持定力、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在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又说了16个字:保持定力、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真抓实干。
定力、有为,依然是李克强的关键词。
李克强所说的“有为”,旨在释放三大动力:“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向东解读说,现在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总量的平衡,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程,都与此相关。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且决定延续和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
这与2日的常务会一脉相承。那次会议,意图减轻税负、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同时宣布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舆论将这些举措视为政府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大规模投资,这几项措施相当微小。
在向东看来,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增量存量的政策调整,把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
这些举措也得到国际舆论赞赏,英国《卫报》发文称,中国政策制定者选择了利用更小、更精巧的救济方法。大规模消费和借贷虽然可以让经济很快恢复,但是容易导致信贷膨胀。
有分析人士概括说,李克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不刺激、去杠杆和调结构”,这是一位经济学博士背景的大国总理对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