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微刺激”成了热门词语。
翻检这两月内国务院召开的每一次常务会议,在背景的介绍当中,无一例外都关乎稳增长这一主题,其“微刺激”的强烈意味跃然而来。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鲜有如此集中、如此重墨、如此连续地推出组合拳,背后经济下行的压力可感。从棚户区的改造到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从金融机构的下沉到投融资的改革;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到创投基金的设立等,其最终的指向都是稳增长。那么当前的这些“微刺激”作用到底有多大?当前需要什么样的稳增长措施?刺激与结构调整如何相得益彰?我们今天推出“微刺激清单拆解”专题报道,希望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国务院八“议”稳增长“微刺激”组合拳迭出
本月初公布的5月官方制造业PMI超预期转暖,经济向上动能有所恢复,而梳理4月份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不难看出,“微刺激”政策有加码迹象,且愈发强调有的放矢。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积极稳健地运行,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市场将其解读为,这是官方首次承认“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高华证券报告判断,今年早些时候的不利因素,包括消费低迷和外需疲软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去年底收紧金融政策的滞后效应等均已有所减退,政府直接政策支持一直较为节制和有针对性。
8次常务会议均涉稳增长
4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于4月2日、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5月14日、5月21日、5月30日和6月4日主持召开了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梳理会议内容可以清晰看出,稳增长是会议强调的关键词之一。
4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打响了此轮系列稳增长的“发令枪”。
“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前提。”李克强在会议上明确。
此次会议决定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并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
在4月16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当前政府要把“稳增长”作为重要任务。会议确定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决定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多位官方智库经济学家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对保就业与稳增长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总理对GDP增速的关心更多考虑就业稳定,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结构,7.4%的增速对于完成今年中国就业目标其实已经足够。
4月以来的稳增长举措侧重点十分清楚。李克强在4月23日指出,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天会议确定了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并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随后的几次常务会议则分别把目光聚焦于稳出口,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议均强调了上述举措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
“微刺激”兼顾增长与改革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后,今年中国经济主旋律便圈定在改革,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必然会面临阵痛。
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背景来看,中国经济目前仍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但中高速的底在何处会有一个探底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准发力点?经济学家们的建议是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改革相结合。“要特别重视改革增长效应,把那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放在优先位置,这一点尤为重要。”刘世锦说。
这在稳增长系列措施中可以得到印证。5月14日的常务会议就指出,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发改委一位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潜在增长率降低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改变,直接体现在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入手,供给端重在调整,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条件,比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调整区域结构,推出京津冀规划等。
“而在需求端也要避免只刺激一时,比如这次加大中西部铁路投资,就可以为我国东中西部平衡奠定长期基础。消费端虽不采取补贴等刺激政策,但加大民生保障,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大病医保等都会给百姓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这位官员说。
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苗头
稳增长政策推出后,一度与经济下行压力之间处于僵持状态,但从5月已披露数据看,经济好转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5月,不仅制造业PMI指数创下年内新高,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升至55.5%,印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日趋活跃。另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信息系统监测,5月份景气指数继续上涨,为1132.98点,环比上涨28.9点,同比上涨28.16点。显示我国外需和内需均有恢复迹象。
稳增长步点仍在持续,并就目前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声。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分析人士指出,近两个月的“微刺激”有很强的连贯性,先明确重点支持领域,目前则开始侧重于解决资金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从而真正激发经济活力。
财政资金也开始通过调整支出节奏和渐进式改革等方式向实体经济输血。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敦促政府部门更有效地使用财政转移并加快预算财政支出,以确保完成全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中金公司报告称,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促进总需求扩张,有助于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速。与去年为了稳增长而出台的盘活财政存量的措施类似,将有助于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稳增长是否还留有后招?众多分析人士都认为,鉴于目前小微企业仍面临资金等困境,这种可能性较大。
宏源证券(000562,股吧)分析师孙海琳认为,二季度经济形势可能与一季度相差不大,但三季度面临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而存在更大下行压力。由于政策传导生效具有时滞性,决策层不会被动地等待经济数据确认经济失速下滑后再匆忙推出政策,而是打政策提前量,进行预期管理和及时托底。
多地调整财政政策稳增长 要求“快速投该投的钱”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开始频现于各地出台的稳增长政策中。
最近,广东省出台《关于财政支持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将安排财政资金647亿元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并为企业减负约380亿元。与此同时,多个省份也出台了类似稳增长方案,对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另外,5月28日,财政部下发通知敦促地方政府加快财政支出。
广东省财科所所长黎旭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财政部每年都要通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但今年通知的时间较早,这与经济减速有关,“地方该花的钱没花出去,不能形成购买力,自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长。”
地方调整财政政策
近日,广东出台了财政支持稳定经济增长的22条措施,被称为地方版的“微刺激”,其中除了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外,广东省财政计划安排资金647亿元左右支持稳定经济增长,包括预算存量资金中安排435亿元以及新增资金212亿元。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表示,“根据经济运行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采取财政政策措施,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5月27日,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作报告时提到,在2014年财政预算的基础上,该省财政支出预算拟增加137亿元,用于民生工程。
另外,贵州省发改委出台《关于促投资稳增长的六条措施》,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地各部门要加快资金下达进度,对中央补助投资要做到随到随转,对省级各部门专项资金原则上上半年要下达60%以上、力争9月底前全部下达完毕,确保各类资金及时到位推动项目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财政稳增长是常规稳增长措施,“财政稳增长最有效的措施是扩大政府购买包括投资等,另外的措施是转移支付和减税,其中直接有效的是增加政府购买商品服务,这种做法只是短期有效。”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财政收入47507亿元,同比增长9.3%,完成全年预算进度34%,而财政支出只有39842亿元,进度只完成26%。
王雍君表示,“如果财政资金大量深沉或闲置,这些资金不会对经济产生刺激,而是起收缩的作用,目前这种情况很严重。”
财政部最近也指出,各地区和部门要协调把握财政支出及时性与均衡性的关系,避免月度间支出水平大起大落。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为加快财政资金支付进度,发挥稳增长效应。5月28日,财政部网站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加快资金支付进度。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云南、山东等地均出台类似文件。其中山东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西宁专门召开了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会。
对不少地方政府而言,财政资金还是有些杯水车薪。在今年楼市成交低迷的背景下,土地财政自然受到影响,加上地方偿债高峰的来临,地方资金压力较大。
中国三江源水务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迎三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很多地方政府项目都扎堆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没钱”。
为了保障稳增长的“钱”途,多地配套启动投资体制改革,采取BOT、PPP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甘肃将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保障交通基建的资金需求。该省交投公司正在为临合高速公路引进平安资管公司35亿元保险(放心保)债券资金项目进行谈判。安徽试点政府购买服务,今年抛出69亿元大单,涉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贵州省发改委则表示,加大PPP融资模式推广力度,同时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在2014年9月底前推出首批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国务院减52项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成稳增长抓手
经济下行需多方出招,简政放权成稳增长抓手。
6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部署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会上,再次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出台新举措,52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其中有34项关系投资创业,被认为有利于优惠政策落地,释放市场活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述会议上了解到,简政放权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简政放权力度的加码有助于经济企稳向好。
36项工商登记改后置审批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确实需要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此次取消和下放的事项包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有利于改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刺激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多年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遇到阻力时,政府通过改革刺激民间经济活力,这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强心针。”
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将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许可、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内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等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下一步要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将其中的大多数改为后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实行目录化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此前,李克强总理表示本届政府将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务院行政审批项目。这意味着会有567项审批项目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被削减。截至今年3月,被取消或调整的项目已达416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足以看出国务院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改革成效显现需要过程
上述会议认为,简政放权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2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我国第一季度新登记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均大幅增长。郑新立认为,简政放权可以刺激民间经济繁荣,从而在长远意义上为经济发展添加动力。
而要想真正实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认为,应该彻底改变思路,不再 “挤牙膏”。“比如说国务院规定某个机构要减少10%的审批项目,而这10%在哪些领域由机构自己决定,从以前的经验看来,砍掉的大多是没什么油水的"鸡肋"。”
汪玉凯称,“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之前的政策遗产有很大区别,虽然全国都在改革,但国务院的改革成效要传导到百姓层面还需要过程。”
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食品审批从种子审到餐桌,可还是问题不断,这证明关键不在审批,而在监管。”任建明认为,政府应该将权力中心后移,废审批而重监管,他建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设立2到3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政府彻底放弃审批,大力加强监管,在经济生活的运营阶段为企业保驾护航。”
要实现放权而不乱,任建明认为应该将政府职员“从白领变成蓝领,真正到一线去监管。建立问责机制,出了事情具体部门可以裁撤,公务员失职也应该被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