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两个月的销售额比年初有所好转,但作为涪陵当地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重庆华新水泥的刘文兵还是高兴不起来。
刘文兵告诉记者,一家水泥企业正常的销售半径在300公里,而就在他们企业所在的涪陵区,大大小小就分布着17家水泥厂。
类似重庆这样僧多粥少的事,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在浙江出现,意想不到的是,过剩苗头很快就漫延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到去年,我国西部也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我国现有水泥企业近4800家,如果把它们平均到每个县,一个县就有两家。
同样是在三年前,过剩的苗头一出现,国家就出台了鼓励水泥企业联合重组的政策,并选择了60家大企业予以扶持。第一个出现产能过剩的浙江,来了一个重组者——中国建材集团。
重组前,这里的水泥企业谁也不听谁的。当地政府也曾试图协调企业限产,不料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个需求只有1亿吨的市场,最终却出现了1亿6千万吨的产量。
经过一系列重组,中国建材几乎控制了浙江一半以上的产能。这样,市场需求多了他增产,少了就减产。由此,当地水泥的总产量被稳定住了,价格也从低谷时的100多回升到了300左右。
我国4800多家企业,生产着全世界一半的水泥,但国外的10家企业控制着另一半的70%。最近,国家再次把水泥列为重组的重点支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