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煤炭市场低迷,许多煤企资金链断裂,严重的已经倒闭。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7.27亿吨,同比下降2.1%。与此同时,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3%,行业利润萎缩已导致煤炭产业亏损面由去年四季度末的36.7%扩大到今年上半年的70%。
笔者走访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的时候,发现他们虽然也受到了煤市低迷的波及,但由于地处中部,更多依靠内销,远没有山西、内蒙古这种外销省份煤企受到的冲击大。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当前他们的库存在400万吨,高于往年70万—100万吨的水平,销售压力主要来自外省的青海矿井,而省内矿井的煤炭销售压力相对较小,仅有低挥发性的高硫煤销路不畅。
隶属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耿村煤矿,是集团主力矿井之一,有着自己的销售定点,且煤质相对优良,几乎没有多余库存,淡旺季及当前的萧条对其影响不大。“内部销路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实行煤电互保措施,电厂优先采用省内煤。且去年年底长协谈判时已经定了大约50%的销量。”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不过,该集团销售部负责人也坦言,虽然政府有保护省内煤企的政策,但是在目前用户以用量核定采购量的情况下,煤企根本没有话语权,销售基本以出货为主,价格尺度较宽,企业宁可亏损,也积极与用户签订出货合同。煤炭成本包含的因素比较多,固定成本占很大比重,在煤企看来,不论价格高低,只要卖出,就比搁置强。
没有话语权也体现在定价模式上。煤企在与电厂签订合同时,基本都采取长协价,定量不定价,月度调整价格。一般长协价谈判定50%—60%的量,其余靠销售人员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主要是参考神华定价,调整幅度小于神华。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年初的610元/吨到目前的479元/吨,屡次刷新近几年新低,跌幅达到27.35%。如此流畅的下跌让许多煤企苦不堪言。即使像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这样的大型煤企,面临着产能过剩、下游需求萎靡困境,在缺乏定价权的情况下,也只能毫无办法地跟着神华下调价格。
有业内人士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动力煤价格已经跌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三季度处于库存消化期,而四季度旺季特征比较明显,冬储将激发下游电厂的补库热情,进而拉动煤价反弹。这种结论更多的是依赖往年的走势规律。在和上述两家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态度都非常悲观。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位负责人认为,受煤炭产能过剩、电厂需求萎靡的压制,后期煤企去库存难度较大。虽然目前用电量较大的电解铝行业受铝价大涨提振,开工率有所回升,但能否持续,尚有待观察。此外,煤炭企业的产能也在持续开发中。据传,新疆煤炭资源已经开发运输到内地,且以电力输送的形式变向打击内地煤炭消费。内蒙古也有大量的未开采煤炭。如果煤炭价格上涨,那么这些产能将很快释放出来。也有市场传言,电价将下调2分/度。这对煤企又是一致命打击。谈到煤市哪一年会真正转好,他们几乎一致悲观。理由有两点,一是产能持续释放,二是风能、核能、天然气等会产生替代作用。
产能过剩是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的根源。煤炭价格反弹后屡屡被打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供给再次增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之势。十一五期间,煤企盈利大幅提升,催生了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鉴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惯性,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仍然居高不下。十二五前三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超过5000亿元,前三年的累计投资额高达1.55万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的1.25万亿元。这些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产能在2010年后逐步释放。根据煤矿建设工期,笔者可以判断出,2012年和2013年两年,每年新投产的煤矿产能在4亿吨。新产能的投产使得产能利用率快速下滑。
伴随着新产能的投放,运力问题或在十二五期间解决。2014年神朔铁路预计提升运力3000万吨。2015年也有新增的铁路运力。晋中南铁路将通车,考虑磨合期,预计可完成煤炭运量1亿吨。张家口至唐山的铁路也将通车,预计可完成煤炭运量1亿吨。这些数字难以让人对近几年煤炭价格上涨产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