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为36.1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50%。石油消耗5.14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雾霾天气大范围出现,2.8亿人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19.4%的耕地污染超标……种种数据表明,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威胁所带来的生存安全问题的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多年来的粗犷型、高消耗、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造成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下降,再加上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等制度缺陷,使得我国环境污染恶化势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张榕明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要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变“黑色发展”为“绿色发展”。
环保约束日益趋严
“过去3年,环保部对不符合要求的103个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受理和审批,涉及总投资5321亿元。”据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透露,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安排了专项资金116亿元支持重金属污染项目实施。全国15个省670余万吨历史铬渣遗留问题全部处理完毕,铬渣基本做到当月无害化处理完毕;就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环保部约谈存在突出问题的地方政府,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问题。
“‘十二五’前3年,全国4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7.8%、7.1%、9.9%、2%。今年上半年,4项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同时,环保部发布各类国家环境标准289项,对重点地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等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吴晓青表示,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把大气、水、土壤治理作为主战场。特别是在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防治。
“尽管如此,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传统煤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70%左右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仅管今年上半年,在我国74个重点监控的城市中,重污染天气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虽然均有所减轻,但在环保部污防司大气处处长逯世泽看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力争从2015年1月1日起,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发布实时信息。此外,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网,提升水质监测的预警能力,着手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完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体系。”吴晓青表示,环保部要求做好环境监测支撑和保障,要能说清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同时,全面落实“大气十条”提出的各项监测任务,推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抓好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
吴晓青还透露,目前环保部已经启动了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等10项改革工作任务。同时,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环境治理考验政府智慧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深刻影响到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司长高云虎表示,我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巨大,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转型升级任务紧迫,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进道路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
高云虎透露,工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一次能源的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和68%左右,特别是对环境危害严重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如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几乎都来源于工业领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降低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任务十分艰巨。
“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单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等联系在一起。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底层创新,更需要探索实践。”张榕明表示,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集中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更多的共识、勇气和担当。
张榕明称,去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相关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如,干部考核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论英雄,加大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权重,“大气十条”的正式实施等。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划设生态功能红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强化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管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探索。
明晰思路 推动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巡视员王赣江表示,华北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了“环境瓶颈”的出现。环保综合督查要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排污单位等不同责任主体着手,全面把握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责任意识,推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环保联动体系建立,促进环境问题全面整改,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截至2013年,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总面积是386.6万公顷,其中56万公顷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得到了有效治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表示,“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地质工作已经开始由矿产资源开采为主,转向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日益清醒的感觉到,无论从生态文明发展,还是从未来国内外地质工作发展规律来看,加强地质环境工作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要求。”
“当前环境治理正在从被动的应对向主动防控改变,从控制局部的污染向区域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次控制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转变。”吴晓青表示,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形成以环境质量的改善倒逼总量减排和污染治理,进而倒逼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的联合驱动机制。
“能否提供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效果。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要求,把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转化成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业的发展。”高云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组织开展节能环保关键成套装备产业化示范,发展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积极研究建立工业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推行机制,实施节能环保产品市场推广鼓励政策,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绿色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高云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