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空气质量曾多次达到重度污染,关注空气质量,关爱蓝天清风,已经成为当前上海市民关注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日前,记者在上海举行的“关注蓝天—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研讨会”上获息,今明两年上海市将基本完成2000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节约能耗100万吨左右标准煤,涉及产值400亿元。
提升空气质量,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技术提升,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上海在过去八年累计实施调整6千余项,节约标煤830万吨,腾出土地13万余亩。去年,上海新出台了全国第一份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清单和能效指南,通过差别化的电价,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配合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主动调整。上海全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50项,减少年能源消费量47万吨标准煤。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启洲表示,要改善上海的空气质量,除了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外,上海市还将在能源、建设、交通,农业、社会等方面加强管制。如在建设领域,要减少现场施工的污染排放,加快绿色建筑,改变现有的粗放生产方式;在交通领域,要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加大现有高排放汽车的淘汰力度,同时将轮船污染控制到最低。
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要求。在此次研讨会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认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向传统产业要资源、要空间、要生态,必须坚持四个锁定:即锁定项目、锁定地块、锁定时间、锁定责任。其中,法人的责任和各级政府、区县、行业的监管责任要并举。如今,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李耀新认为,要把以前政府卖地、收租金、收税来平衡的投入产出结构,转向公司合作的模式,通过市场化途径化解资金难题,这样也可以提升区县、乡镇街道或企业调整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今明两年上海市拟各安排1000项左右调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2000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进一步压缩环境污染等传统劣势产业的生存空间。而专家们还建议,上海应进一步加强更大区域的协作,协同江苏、浙江及安徽等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治理。去年上海总体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PM2.5浓度去年比前年要降低16.1%,江苏、浙江也有大约10%的降幅,这种区域协作机制已起到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