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企领导人,宋志平可谓成绩斐然。二十几年前,他带领北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成长为着名2020欧洲杯夺冠热门 ;十几年来,他带领中国建材集团走出极端困境,跻身世界500 强;五年时间,他又带领国药集团从年收入400 亿增至超2000 亿,同样跻身世界500 强。他为中国企业的改革创新,创造并积累了新鲜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他把“忙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他笑称,喜爱这句话,倒不是因为有什么可悲哀的,而是相比结果和目的,他更看重奋斗的过程,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理解忙碌的意义。他说,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诸多选择,但最重要的是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把宝贵的时间用在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努力中,通过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曾经,在看美国的一部科技片时,他被蜉蝣的精神所感动。“蜉蝣这种小昆虫只有一天的生命,但为了见到光明,它们一直在振翅飞翔,直到死亡。人也应该这样,要有一种笃定的信念和坚守的力量,为自己挚爱的事业奋斗一生。”
有人说他是改革的爱好者、痴迷者。但宋志平坦言,改革是倒逼的、被迫的、艰辛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困难和复杂的事情。于我来说, 改革是责任使然。过去35 年来,我一直在国企工作, 国企养育了我,我也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国企。改革如逆水行舟,作为企业领导人,在关键时刻必须要有勇气。”他常对大家讲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总要向前再迈一步。”
创新,企业家应有的人生态度
2014 年12 月10 日, 宋志平荣获“2014 中国创新榜样”年度大奖,获奖理由是:作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他有审时度势把控风险的智慧,更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能力,他在构建他心目中的混合所有制“理想国”。
这样的获奖理由所言俱实,宋志平始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企业成长的动力,并将之视为企业家应有的人生态度。他说:“创新不是喊口号,创新需要顶雷趟路、披荆斩棘,在巨大压力甚至质疑下,还能不懈坚持。”宋志平担任北新厂长、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都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他凭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经营智慧,最终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过去十余年来,按照宋志平“央企市营”的创新模式,中国建材集团一手抓资本混合,一手抓行业整合,成功重组上千家民营企业,从昔日的“草根央企”迅速跻身世界500 强之列。
面对新常态下的经营压力,以战略见长的宋志平再次聚焦创新之路。“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创新驱动,以规模、技术、管理、机制的组合优势,实现企业的优势再造。”与时下业界热议的颠覆式创新不同,宋志平更强调融合性创新,即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企业创新与大众创新、国企与民企的三大融合,通过科技、管理、商业模式和机制创新,多管齐下,使传统产业竞争力更强、质量更优,使国有企业活力更强、效率更高。正是由于在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上提早布局,2014 年尽管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依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利润总额131 亿元、净利润10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7%。
能够克服思维惯性,站在纷杂的事务之外,用活跃的思想寻找各种可能性。这样的创新精神,源于自身的实践与外部环境的改变,更离不开思想的进阶。宋志平曾多次对话世界经济学家,比如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有人说,经济学家的观点往往好听不好用。我的感觉是,经济学的许多观点不像物理、化学那么好验证,也不像数学那么好推导证明。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告诉我们经济走势的真正答案。对于经济学家,我们除了学习他们的观点,还要学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工具,进而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经济学家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宝贵智库,菲尔普斯《大繁荣》等着作给他带来很大启发。
思想,企业家精神的升华
辉煌的业绩,也难免会带来压力。宋志平坦言,他工作中最大的压力就是能不能对公司的前景、方向、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因为如果判断失误了,做得越多距离目标就会越远。
所以,多年来他勤于思考,做每件事都要深思熟虑。他认为,企业家最宝贵的,就是在整个创业和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他常讲,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思想,有一流的思想才能引领一流的企业。“企业家不能只关心一城一域,还要有全局观和强烈的责任感,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问题,关心国家的强盛,关心社会的和谐,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关心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思想的传播。精通经营哲学、文化理念、企业责任等深层次问题,能创造代表时代的精神和灵魂并以思想引领企业健康发展,这是企业思想家对企业家最大的升华。”
稻盛和夫是对宋志平影响很大的一位企业思想家。稻盛和夫靠儒家文化、佛学教义等东方思想,先后做成了京瓷与KDDI 两家世界500 强企业,让他深受震撼和鼓舞。
2014 年“五一”假期,宋志平只身一人到曲阜完成心愿之旅,每天上午在孔子研究院听课,下午则到孔庙孔林感悟先哲思想。“我主张把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主张企业的干部员工尤其是企业家要学习一些国学知识,提高人生修养,弘扬‘真善美’,坚守‘仁义礼智信’,做到‘温良恭俭让’。在日本,一些大企业家常常抽时间到僻静处面壁思考,希望有一些人生的顿悟和哲思。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也到了潜心学习、静心顿悟、求仁行善的时候了。”
读书,我唯一的爱好
宋志平的床头有个塑料筐,里面放着他近期想读的书。每天临睡前,他都会从里面拿一本出来读。这个习惯数十年如一日。“读书是人生修行的阶梯,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捷径。我能做成一些事,靠的就是不断学习。”
从青少年时期,宋志平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历史、文学、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书籍,尤其对艾柯卡、松下幸之助等国外大企业家的传记手不释卷。进入企业后,勤于读书的习惯更是让宋志平深受其益,书里的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成为他做企业的灵感之源。以《第二次机器革命》为例,他说:“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书全方位解读了新时代的技术革命。人类的第一次机器革命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数字化技术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这对新常态下的传统产业发展是个重要启示。”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积极推广“水泥+ 鼠标”智能生产模式、加快布局“跨境电商+ 海外仓”外贸模式、全力打造大数据库和大建材云创新平台等等,这或许正是宋志平在中国建材掀起的现实版“机器革命”。
最近,宋志平还重温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旁观者》一书。“当读到一本书拍案叫好的时候,往往是由于书里的文字印证了你心中长期潜在而自己还未总结出来的东西。”他认为,这本书中有个很有趣的观点——对经济学科的学生来说,有两门课程是很有用的,一是短篇小说的写作,短篇小说重在刻画人物,而企业管理就是研究人;二是诗歌赏析,诗歌赏析是情感的范畴,作为企业管理者,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接着,宋志平表达了自己对情商的见解,“情商高低,就在于能不能理解别人。如果你完全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别人,那你的情商就最高。反之,如果只想自己,只认可自己,不想别人的感受,那你的情商就不高。”
对于德鲁克的观点,宋志平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践行者。宋志平懂“人”,能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他说,企业的“企”字中,“止”的上面是一个“人”,应该就是企业止于人的意思。“以人为中心”也构成了他的管理风格。中国建材集团的人文环境是“三宽三力”,“三宽”是指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三力”是指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宋志平非常喜欢蔡琴的《我心是海洋》,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声:“我的心是一片海洋,可以温柔却有力量。”他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胸怀宽广、有包容心和同情心的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不仅是用于谋生的收入,还有‘乐生’的平台。那些在茫茫大海中勇敢航行并顺利到达彼岸的企业巨轮,一定是能让广大员工‘乐生’的地方。”
【宋志平话“国企改革”】
自1979 年参加工作以来,宋志平在国企耕耘了35 年,几乎走过国企中的每一个台阶。这35 年,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也因此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国企改革的全过程。企业的事看似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宋志平将其概括为三件:改革、管理、创新。担任大型国企领导人的22 年里,宋志平始终把改革放在工作首位。2012 年3 月,他出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2014 年,中国建材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双试点企业。由于多年来在国企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做出大量前瞻性、开创性的探索,宋志平被誉为国企改革的“铺路石”。
记者: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15 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时强调,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当前最紧迫、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宋志平: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分类和实现形式的改革,厘清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身份定位、运营方式、改革目标。这是改革的出发点。事实上,多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这个词在今天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国企本身,上升为国有经济的功能分类、实现形式和运营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际上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我们应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源头出发,从发展国有经济的根子出发,解决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身份等关键问题,把改革的逻辑彻底理顺理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一年多的讨论与探索,目前大家对国企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清晰,顶层设计也即将瓜熟蒂落。我相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奔着问题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思路,2015 年将成为国企改革大踏步前进的一年。
记者:预计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最早将于什么时候出台?
宋志平: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其实既着急也不着急。着急,是希望国企改革能尽早出成果,而顶层设计是大方向、大原则、大格局。不着急,是一定要等到瓜熟蒂落才行。如果瓜未熟蒂就落,那么瓜就不会甜。企业要等的是新的政策精神,但改革的常规动作还要坚持做好,比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等等。另外,国企改革一线的企业管理者对改革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的意见也很重要。所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国企改革才能更加顺利进行。
记者:国企改革发展应该如何引领新常态?
宋志平:新常态既是引领,也是倒逼。所谓新常态,它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从做企业来讲,我觉得要适应新常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创新,用创新来提供新常态下的动力;二是转型升级,增长方式从过去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型,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产业方向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三是要改革,重点是内部机制改革以及增加活力和效率。
记者:国企改革推进后,央企和民企的关系是否会发生一些改变?
宋志平:按照厉以宁老师的观点,未来中国的经济微观结构实际是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具体到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像我经常打的比方那样,国企可能是水,民企可能是茶,两者最终融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茶水”。而在国际竞争中,央企和民企应形成“中国组团”,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有的民企不愿意跟国企合作,认为国企效率低、搞垄断。有的国企认为民企不规范,担心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两种说法都比较偏颇。正确的是将二者合二为一,不是国退民进,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国企和民企本来就是亲兄弟,是互相依存的关系,非要将二者撕裂,加深对立感,进行零和博弈是不对的。将二者融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太极图一样,才是正确的选择。
记者:在过剩行业里,提高产业集中度会不会造成垄断?
宋志平: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过剩必然会引起竞争,但究竟该怎么竞争?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的通行做法。中国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是过剩,很多行业全行业亏损,债务链延伸。因此今天应该更理智地对待过剩,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存量、减少增量,让过剩产能退而有序。
企业有了规模,有了市场占有率,未必就会形成垄断,这取决于它有没有垄断意识和垄断行为。如果行业集中度提高了,企业确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倾向,垄断才会成为主要矛盾。如果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市场价格很公平,那就不能称之为垄断。
记者:你表示,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一把金钥匙。在混合所有制方面,达成了哪些共识?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部分特定业务的途径、国民进退长期纷争的四个问题。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国有和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是指的国有和国有的合资。国有和国有合资是股权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和多元化的股份公司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不同所有制的混合,而不只是股份多元。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大家看法也取得了一致。
记者:2014 年7 月,为推进国资改革,国资委宣布六家央企将率先进行四项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被选为发展混合所有制试点以及落实董事会职权双项试点。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是2014年7 月15 日被国资委确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落实央企董事会职权的双试点单位。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已获国资委批复,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实施方案也已报送国资委。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在引入社会投资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员工持股、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家作用、高管人员选聘等方面下大工夫,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做到蹄疾步稳,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务求实效。
作为试点单位,一方面要坚决地“试”,另一方面还要“试”好,即确保改革既要稳妥又有速度,将混合所有制规范和深入,做到混而不乱,这是我们现在着重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