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我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标志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进展。大势之下,企业何为?安徽海螺集团近年来主动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拓展对外投资,其举措和布局与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其高效进展也令人瞩目。笔者最近赴海螺集团及其在缅甸投资项目调研,感到其实践经验对安徽企业走出去具有示范意义。
2014年11月15日缅甸海螺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BOT项目签约仪式(黄勇/摄)
一、海螺集团走出去的转型升级实践
海螺集团是全球最大水泥企业之一,熟料总产能已达2.2亿吨,水泥总产能2.68亿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990兆瓦,型材产能74万吨。 2014年集团汇总营业收入达1303亿元,2020欧洲杯夺冠热门 净利润为109.93亿元,其产能、销量和盈利能力已大大超过有着百年历史、曾名列世界一二的拉法基、豪瑞等水泥业巨头。我国水泥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平台期,产能过剩已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海螺集团从规划“十二五”发展时就敏锐地认识到水泥行业面临国内产能过剩的形势,针对行业和本企业发展特点,积极响应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号召,把经营视野投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迅速启动海外发展,加大产能转移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通过近三年的努力,集团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其中,印尼南加首条生产线已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西巴、南苏、北苏、孔雀港等项目已开工或开展前期工作;在缅甸曼德勒与工业部合作的皎施日产5000吨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曼德勒、仰光等新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最近在老挝、柬埔寨也与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据集团负责人介绍,企业将顺应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势和机遇,结合前期大量考察、洽谈和投资的成果,针对沿线部分国家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需要中国产能和技术的实际,以合作共赢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到境外投资发展水泥项目。在投资建设水泥项目的同时,带动我国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产品和劳务输出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为促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强多边经贸合作、推动我国水泥工业资源全球化配置贡献力量,把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
海螺集团是在地处皖南山区的原宁国水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0年代企业走出大山,来到长江之滨,随之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近年来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又一次迈出开放发展的步伐,向海外进军,从国内本土企业转型为国际化的跨国公司。从山里到江滨,再从江滨到海外,这种走出去,使企业获得不断放大的发展空间,不断蜕变而转型升级。
二、海螺集团走出去的经验与启示
海螺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可喜进展,其经验对在新常态下安徽企业转型升级有着诸多示范意义。本文择要作一分析。
第一,必须建立国际化思维。从国际经济历史考察,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第一阶段是商品输出,第二阶段是资本输出,第三阶段是基于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业输出。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第一、二阶段过程,正强力推进第三阶段进程。中国经济发展到现今水平,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之一,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已经遍布全球,应该说完成了国际化第一阶段过程,因而势必从商品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转换,从引进外国跨国公司向输出本国跨国公司演进。这既是中国经济的新阶段标志,也是企业发展的新阶段标志。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战略,正是准确把握了这一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时间窗口。就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化发展实力和前景的企业而言,亟需突破“本土企业、国内发展”的思维锁定和路径依赖,建立“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际化思维,科学谋划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举措,依托国家铺展的国际化战略平台,走出去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第二,在不平衡格局中寻求走出去的空间。经济不平衡及其位势差是商品、资源、要素国际流动的客观前提,由此决定了企业必须在不平衡格局中走出去寻求发展空间。例如海螺集团在缅甸投资,正是考察了缅甸现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落后,道路、水利、电力、城乡建筑和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相似于我国1980年代初面貌,亟待充实改善。中国驻缅甸曼德勒总领事馆的同志告诉我们,近年来缅甸国启动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发展潜力较大,是中国企业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缅甸的有利机遇。据介绍,缅甸现有水泥供给量不足600万吨/年,现有各水泥企业年产量仅为五六万吨,远远不能适应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需要。海螺集团从这种不平衡态势中寻找到投资机会和空间,凭借强大的投资、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受到缅甸国有关方面的青睐而被引进。应该说,资本输出即是产能输出,某些行业在国内属过剩产能,但在别的一些国家则是短缺产能,利用这种不平衡输出产能,不仅可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而且可以使企业重获新的更大生机。
第三,结合当地具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合作伙伴。国际投资有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企业走出去伊始,进入陌生的国度,对当地资源、市场、社会、法律等均无深入了解,开展工作难度极大。因此,寻找和结合当地具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合作伙伴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环节。海螺集团在缅甸投资伊始,就联合缅甸MYINT投资集团公司组成联合体,实现海螺投资技术与MYINT公司良好社会资源的强强联合,一举成功中标缅甸工业部第三重工集团下属皎施水泥项目,随后又取得缅甸国MIC机构签发的投资许可证、缅甸海螺生产经营许可证及进出口许可证。在缅甸国工业部、曼德勒省政府关心与当地社会支持下,海螺的缅甸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国际经济合作讲求的是多赢,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包容性发展,企业应以“多赢、包容”为宗旨与合作伙伴结合,使企业更加顺利高效地走出去。
第四,以先进产能输出获得国际市场和商机。在不平衡格局中输出产能,绝不意味着可以输出落后产能。金融危机后,拓展全球化开放与贸易保护主义交织杂陈,国际经济关系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制定更加严格规则和标准已成大势,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要求也更趋严苛,如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屏蔽了落后产能;同时各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竞争也趋于激化,若是输出落后产能必将被淘汰摒弃。据缅甸国家计划与经济发展部统计,截至2013年,外国对缅投资总额达400多亿美元。在缅投资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含香港)、泰国、韩国、英国、新加坡,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电力、石油天然气、矿产业、制造业和饭店旅游业。在日趋激烈的跨国公司竞争中,海螺集团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将国际水泥行业领先的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烟尘处理技术、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垃圾处理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导入国际投资项目,保证国际投资项目高起点、高技术、高实力,从而赢得当地社会的认可与欢迎。显而易见,企业要走出去,必须凝聚先进的、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现时的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也易于被投资目标国家所接纳。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中日益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能否在国外立足的重大约束因素。海螺集团在走出去投资中,强调企业必须适应当地需求履行社会责任。如缅甸海螺公司应当地社会所需,主动为皎施工业园区医院送去药品,缓解医院缺药难题;为当地资助修公路、捐资建寺庙,与当地居民结下了友谊。该公司先后两次组织环评、社评现场审查会议,邀请公司附近居民参加会议,解答居民提出的问题,消除了居民对投资项目是否污染当地环境的疑虑,融洽了跨国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由此使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接纳和支持。
第五,组建和培养企业走出去的精干团队。就相当多的安徽企业来说,国际化经营、境外投资、构建跨国公司尚属陌生领域,以往对构建和培养国际经营管理人员团队重视和着力不够,这是亟需打破的瓶颈。海螺集团在确定走出去战略后,迅即开展了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团队建设工作,从集团总部到各下属公司遴选基础好、素质强的人员,加强培养训练,组建起一个个分赴多国的投资项目团队。海螺集团尤其注重 “干中学”的培养模式,让中青年骨干担当国际投资关键岗位,边干边学,在实战中学习、积累、磨炼和成长。我们在调研时看到,海螺集团派驻缅甸项目的团队规模仅数十人,但担负了项目考察、建设、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公关等一整套职能,经过在驻地的专门培训和实战锻炼,许多人已成为“多面手”,显示出很强的敬业创造精神、艰苦奋斗作风和复合工作能力。团队管理实行扁平化,按照项目进度集中力量解决一个个环节的问题,实现了高效率运作。安徽其他企业要走出去,打造精干团队是应该及早着手实施的举措。
海螺集团走出去的经验还有构建跨国公司体系、国内外资源整合配置、集团后方对前方项目支撑关系等等,这里不再展开分析。事实上,安徽不乏能够走出去的企业,既包括国内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也包括具有国际竞争力新兴产业。海螺集团的经验,无疑是良好的示范和参照。在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安徽这类企业尤应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格局,走出去迈向国际市场获得新机会新空间,由此实现持续成长而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