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公开透明
英德海螺有一位老大姐,丈夫是采矿专业,海螺新建基地总是需要他们这样的专业人才先行开采矿山,她跟随丈夫每隔几年就从成熟的老基地搬迁到新基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搬迁了四五次了。很多年轻的员工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飘泊,这位大姐告诉他们:“其实没有什么,每次投入到一个新地方工作,忙碌起来,想家的念头就会逐渐淡了,而且我们在集团工作这么多年,公司也给了我们相应的回报。”
“洗澡时刚抹上肥皂,水龙头却不来水;电饭锅刚冒气,却停电了;向总部报送材料,却上不了网;白衬衣洗成了黄衬衣;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绿豆般大小的红点,奇痒难忍,一挠就变成一个豌豆大的包。”这是2008年建设重庆、达州海螺时常见的场景,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干部员工却没有一个人提出休假,日夜奋战,抢工期,抓进度,谱写了一曲勇往直前的海螺之歌,成就了今天的川渝区域。
十年来,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平凡海螺员工,为了集团的快速发展,身处异乡甚至他国,却少有怨言,最根本的原因是集团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
十年来,集团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高度重视员工后勤生活保障,着力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从点点滴滴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实施职业培训、班组建设、文化活动、团队拓展训练等,着力打造富有海螺特色的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
2011年以来,集团公司在子公司试点推行“学习型、节约型、安全型、清洁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建设,提升了职工素质,夯实了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效能,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平凉海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海螺集团在西北投资的第一家水泥子公司,克服了建厂初期基础条件差、环境恶劣等因素,积极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利用业余时间,把公司能利用的废弃材料和设备包装木工板材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开辟了班组学习园地。“通过班组建设激发了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凝聚力更强了”,“在这里,班组就是我们的家,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海螺文化指引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海螺”。平凉海螺员工说道。
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宁国水泥厂、芜湖海螺、中国厂、八菱海螺等子公司纷纷开展班组建设,互相交流学习,在集团上下营造出浓厚的班组建设氛围。海螺优秀的班组文化也为公司获得了多项殊荣:芜湖海螺制造一分厂烧成一工段、广元海螺制造分厂烧成工段荣获201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白马山水泥厂质控处分析组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八菱海螺粉磨工段维修班组荣获江苏省先进班组……
“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是集团强大凝聚力的另一个法宝。就像一名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员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和大学同学近几年的情况对比:“5年前,我来到了海螺,他进入了广西的某矿务局,他的工资比我高50%;4年前,他工资原地踏步,我的工资涨了50%;3年前,矿务局改制,他辞掉了工作,成了无业游民,我已在办公室从事了管理工作;2年前,他就职柳州一家汽配厂,工资回到了5年前,我的工资却比5年前翻了一番;1年前,我又通过考核从事了办公室领导岗位,他却原地踏步。他也曾为了工作加班到深夜,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像海螺一样公平选拔人才、快速发展的公司而已。”
十年来,集团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从激励、培训、考核、选拔等关键环节着手,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交流的力度。2007年以来,集团先后举办了八期干部培训班,受训达400多人次,700多名年轻干部被选拔到各级管理岗位,1500余人被列为后备管理技术骨干;公司每年从全国各地高校中吸收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近8年来,每年加盟海螺的应届毕业生均超过500人,培养了一批有技能、有素质、有潜力的员工队伍,造就了一支有方法、有作为、有理想的管理队伍,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013年,集团公司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应芜湖、亳州市委、市政府的多次邀请,充分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决定到江北集中区、亳州产业园投资。为贯彻落实省委巡视组和省审计厅提出的集团要进一步健全股权激励机制,让广大优秀年轻骨干员工享受集团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推动海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了海创公司的重组股权确认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认同。
十年改制,十年辉煌。
2013,是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海螺“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海螺——这艘中国水泥业的航母,必将在这辉煌浪潮中,再挂云帆直济沧海,成就百年品牌。